【Made in HK】「納雜」網店主打本土貨 推動婦女就業 烏龍茶本地菜最好賣

【Made in HK】「納雜」網店主打本土貨 推動婦女就業 烏龍茶本地菜最好賣

疫情下零售業經歷寒冬,實體店紛紛結業,另一邊廂,網購平台越開越多,生意如日方中。於大埔起家的「納雜」,由4位20多歲的年輕人主理,以推動婦女就業為公司理念,不主打日韓零食,反而主打本地製造產品,希望推動本地農產及工業發展;又為當區居民度身訂造「連唐樓都送貨上門」、「即日派送」的貼心服務,成功殺出一條血路。

不願出鏡的 Wayne(左)和Jason(右)是納雜的創辦人。黎卓欣攝

「納雜」位於唐樓的工作室,牆身塗上一片靜謐的藍,令堆在電腦桌前、黃黑色包裝的口罩更為顯眼。訪問期間,小房間內傳來嬉笑聲,一個小男孩奪門而出,手中握著一塊「口水肩」,工作室的負責人隨即叮囑他要慢慢走,不要橫衝亂撞。

 「佢係喺呢度工作嘅婦女嘅小朋友,平時媽媽忙緊,佢就會自己玩玩具。」「納雜」的其中一位創辦人Agnes說。 

「納雜」的創辦理念之一是推動婦女就業,這個念頭來自另一位創辦人Jason。25歲的Jason,於公司的工作T-Shirt外,穿了一件啡色間條布恤衫,架着一副大方框眼鏡,打扮入時。他憶述,早年於英國攻讀國際關係碩士學位時,曾參與一個比賽,當時提出了以釋放婦女勞動力為概念的計劃:「我嗰時嘅idea係起一間托兒所,請一啲本身有小朋友嘅婦女,佢哋喺嗰度做嘢嘅時候,既可以湊人哋個仔,又可以湊自己個仔。依家係將呢個idea,a kind of shift 咗過嚟呢到。」

回流香港後,Jason曾擔任廣告顧問,月入3萬。反送中運動發生後,他在社交平台,結識了幾位同是土生土長的大埔人,傾談間開始形成「納雜」的雛形:

我哋嗰時思考,除咗街頭抗爭,食黃店,仲有乜可以做到。我哋又想推動大家去消費真正made in Hong Kong 嘅product,所以就有咁嘅念頭,而起步點就喺大埔。

去年10月,4人開始討論公司理念、方向,正想落手準備,卻又遇上中大理大事件及疫情。計劃終擱置到今年6月才實行,4人共投資約30萬,租下一個約600呎的唐樓單位,為了節省成本,又合手合腳自己把原裝的僱傭中心重新裝修,搬家俬、上漆,樣樣親力親為。

「納雜」現時聘請婦女,負責包裝蔬菜、送貨、簡單整理貨品等工作。黎卓欣攝

「納雜」的工作室空間有限,故現時只能聘請一位婦女,每星期大概工作五天,負責包裝蔬菜、送貨、簡單整理貨品等工作。繁忙時間,她有時也要幫忙送一、兩單貨,幼稚園中班的兒子則交由工作室裏的同事代為看管。能帶同兒子一起上班,讓她能照顧兒子的同時,亦可幫補家計。「其實婦女反而更有優勢,佢哋打理家頭細務、包裝、整理貨品呢啲嘢,比起我哋年輕人更井井有條。」Agnes笑說。

開業三個月,最令Agnes感觸的故事,原來同樣與一對母子有關:「我哋之前有賣口罩,有個大肚婆話就嚟到預產期,驚等唔切我哋派貨。於是我哋就將上一批有淨嘅貨俾咗佢,但係因為大埔嗰時疫情好嚴重,佢去咗將軍澳嗰邊暫住,我哋就安排同事照去送貨,又送咗張心意卡祝佢哋母子平安。」客人後來在社交網站撰文分享「好人好事」,又親自向他們道謝,令Agnes感動不已:

雖然係好小事,但依家諗返都覺得係幾開心,好似同人真係有互動,唔單只係一門生意、一單買賣咁簡單。
印上公司吉祥物的黃色口罩。黎卓欣攝

集合本地製造品牌 一站式消費

根據政府統計處數字,今年3月份零售業總銷貨價值,較去年同期大跌46.7%。不過,港人對網上購物的需求卻顯著提升,Visa香港公布今年上半年電子商務交易量數字,顯示面對面交易中的非接觸式交易量(如八達通、Apple Pay),由疫情前的五成,增至現時的七成。網購市場潛力無窮,而各式各樣的網購平台,今年更是如雨後春筍般湧現。6月才面世的「納雜」,能站得住腳,自有過人之處。

 「我哋嘅網站設計靚、簡潔囉!哈哈!」Jason笑道。「講真嘅,比起其他平台可能會主打日、韓、台貨品,我哋反而係主打本地製造,呢個係我哋推廣嘅理念,亦都係我哋嘅賣點。」Jason自信地說。「納雜」選擇上架的貨品、合作的品牌,除了是「黃店」,大部分更是本地製造,真正「本地薑」。

雖然依家本地品牌越來越多,但宣傳渠道比較散。我哋希望人哋可以透過「納雜」,知道晒香港有咩本土嘅品牌,甚至將來遊客都可以一站式買晒所有「Made in Hong Kong」嘅貨品,唔駛行勻全香港先搵到。

現時「納雜」有約150種貨品,與超過10間本地品牌達成合作關係,6間仍在洽商中。貨品價格由10多元到數百元不等,大米醬油、蕃薯菜芯以至寵物零食,只要本地品牌願意授權寄賣,他們都樂意上架。

百多種貨品中,僅「金鳳香米」、台灣鴨血以及咖啡豆並非香港製造,不過,Agnes補充咖啡豆是在香港炒製的。

我哋嘅貨品豐儉由人,開門七件事有齊哂,就真係一個超級市場一樣。最希望係有個平台,比人清晰一眼睇哂有乜本土品牌可以買。

工作室的其中一個貨架,放滿了本地品牌的手工啤酒,足足有十多款,Jason不禁笑說:「淨係睇呢面牆,真係成個酒吧咁!」 

貨架的最上及最下一排,幾乎放滿了本地手工啤酒。黎卓欣攝
「納雜」所賣的產品,絕大部分是香港製造。黎卓欣攝
「納雜」搜羅香港製造的「開門七件事」產品供應給顧客。黎卓欣攝
「納雜」搜羅香港製造的「開門七件事」產品供應給顧客。黎卓欣攝

作為大埔起家的品牌,幾位創辦人對該區的居民需求熟悉不過。「大埔有好多村屋、唐樓,好多網購平台都唔肯送到門口,甚至唔肯送入村。」對「納雜」來說,大埔沒有所謂偏遠地區,只要消費夠250元,25公斤的白米也能直送門口。眾人商討時又認為,區內運貨距離短、需時少,遂試行即日送貨,早上11點前下單,便能即日派送。「打破咗運貨要2-5日嘅規限,增加我哋嘅優勢。」Agnes說。

「納雜」暫不設門市,今個星期起送貨範圍會由大埔區,伸延到上水、粉嶺、沙田及大圍,同樣有「送入村」的服務。

大埔區唐樓林立。黎卓欣攝
雖然香港沒有產米,但為方便顧客,「納雜」也引入白米售賣。黎卓欣攝

「納雜」主要以社交網站、通訊軟件宣傳,每當有新貨推出,會即時通知舊客,吸引客人回頭消費;又與合作品牌互相宣傳,達致協同效應。眾多貨品中,銷量最好的竟是烏龍茶及本地有機蔬菜包。前者銷量有近1000枝,後者營業額累計達4萬元,以每斤約47元計,相等於840斤的有機菜。

三個月銷量有近1000枝的「千里烏龍茶」。「納雜」網頁截圖
已包裝好的蔬菜包,內有秋葵、蕃薯葉等,按每月農夫收成而定。黎卓欣攝

Jason說,此銷量是意料之外:「始終大部分香港人對本地菜冇乜認識,加上大埔嘅街市非常方便,一開始都會驚無人買。但係經過Pop up store 、網絡宣傳後,結果出到嚟都算理想。」

現時「納雜」的專頁已有4000多人追蹤,每日營業額約2000元,扣除每月一萬多元租金、聘請司機及婦女、入貨等成本,九月這個月剛好收支平衡。公司逐步走上軌道,Jason遂辭去原有工作,與另外2位創辦人全職打理「納雜」。坐在一旁,原本不作聲的Wayne尷尬地道:「得我仲有返全職囉。」其他人紛紛笑著附和:「靠佢做資金來源㗎啦!」

納雜 NAAP ZAAP
https://www.facebook.com/naapzaap/