#MM #700萬種生活 // 3個80後窮L辭全職 夾10萬蚊創香港新鮮樽裝茶品牌 自組機件 兩年無出糧零收入 一人揹背囊送80支茶 實行21小時工作制
#MM #700萬種生活 // 3個80後窮L辭全職 夾10萬蚊創香港新鮮樽裝茶品牌 自組機件 兩年無出糧零收入 一人揹背囊送80支茶 實行21小時工作制
在香港,提起創業、開工廠,你可能會馬上想到一定有錢、有家底。但今集的3個主角的創業成本,加起來也只有10萬元。今集《700萬種生活》, 看看3位自稱是「有夢想的窮L」怎樣創業的故事。
10萬元創業成本
本身從事傳媒的Adrian、在律師樓做的Jan和做酒店業的Andy,本來是討論區認識的網友,3個人一心創業。在4年前,一邊工作,一邊創立了一個香港新鮮製造的樽裝茶品牌——清漉。創業來說,他們都屢敗屢戰,試過做無人貨架,又試過做手機應用程式,皆失敗了,但仍然不肯放棄。那時他們有研究過香港的新鮮製造的樽裝茶其實不是很多,加上成本不高,所以就想試試看。做茶之餘是想做無糖回甘的口味,開始鎖定了某幾種茶葉,就不斷在那幾種茶裡,找不同的師傅、茶莊。當時他們還有一份正職,就把握下班、放假的時間不斷試茶、沖茶。4個月來,不斷試不同的茶葉種類、水溫、時間,這個過程失敗了很多次,最後就成功調製出一個屬於他們的黃金比例。
Andy坦言一開始想找廠房時,發現要自己成立廠房是沒有可能的,因為很貴,差不多數十萬至百萬元左右,而他們的預算只有10萬。當時適逢疫情,剛好有一個急放的食物工場,頂手費大概是12萬。他們就成功講價,用他們剩餘的積蓄共8萬元頂手了這間廠房,剩下的兩萬元就是營運資金。創業首半年,他們都沒有請人,傳媒出身的Adrian就索性辭職,一個星期7天都在工場沖茶、試茶,其他人下班後親力親為到處銷售和送貨。
留住華富邨銀都冰室的味道
本來只是做無糖茶,後來誤打誤撞留著華富邨銀都冰室的味道,緣於一位客人。當時有位客人很喜歡他們出產的茶,就自己拿了他們的茶去混奶說很好喝。但Adrian跟他的步驟做,發覺很難喝,笑言弄了一個生化武器出來,發覺行不通的時候,就去了問銀都冰室。於是銀都冰室的負責人叫他自己過來學習,Adrian當時就每天早上5時,在他們開門前學沖奶茶。到現在,為了令茶香一點、回甘好一點,還有保留銀都冰室原有的味道,每天出產的樽裝奶茶,拉茶的步驟仍然堅持是全人手操作。
兩年無出糧 工廠實行21小時工作制
到2022年,他們發現廠房不夠用配合發展,加上業主收回單位,他們用了6萬元租約4,700呎的廠房,還實行了21小時的工作制。在早上8時至下午5時做湯和其他產品,晚上8時至早上8時有同事負責做茶。
做茶做了一陣子發現,食品都很受歡迎,想到既然懂得做湯,不如試試做湯。因為如果一間公司只做一種產品的話很危險。他們都坦言一旦由一開始到現在只做茶,這間公司就必定已結業了,所以推出第一支茶後,他們都沒有停手,賺來的錢,也會投資到機器及人手。為了不斷有資金擴展業務,最初他們三人都沒有發薪,是零收入的狀態。創業一定有爭執,他們都不例外。
「兩年不發薪,當然不行了!」Jan曾激動地與Andy表達,又試過發脾氣,試過在房間扔椅子又掃跌一些東西。那時候每天吃麵包,因為沒有收入、自己住,又要交水電煤各樣雜費,飯都沒得吃,Jan表示在那段時間都感到很大壓力。
一個人捱可能會孤單,但三個人一起捱,有伴的感覺都不一樣。「我覺得是開心的事,因為不是一個人捱,是三個人一起捱。」 Andy這樣說。剛開廠那段時間很難捱,當時早上吃一個9至10元的腿蛋治,中午吃10元的煎釀三寶,附近還有一間麵包店,晚上吃過20到30元的海南雞飯。當時的目標是首3年都要這樣做,把所有錢撥到公司發展,所以大家那段日子要省食儉用。
與小店互相幫忙
單靠自己節儉未必足夠,還要加上有少許運氣和別人的幫忙。研發完支茶,他們就到處派發給店舖代售,派了很多間店都被拒絕了,幸好位於筲箕灣的「黃金雞」,成為第一間願意讓他們試擺放茶售賣的小店。Adrian表示那時候是很灰心的,派了30多間都被人拒絕,一直有懷疑自己的時候。還記得有一次,大家揹著背囊,在街上看到一間餐廳,就偷看一下有沒有雪櫃,然後介紹自己的茶是香港製造的,亦放下一支茶給他們試用。怎料我們走出門囗之後看著他扔了。那一刻我們都挺失望的,但Andy跟拍檔說:「不要緊,我們繼續試下一間,相信我們的茶是可以的。」
香港製造 望有天能衝出國際
他們經常會問自己一個問題,「為甚麼這麼辛苦呢?」 想了半天都想不到一個確實的答案,Andy憶起在酒店工作的時候很輕鬆,有花紅又有錢剩,與現在不一樣。但開始了、有人懂得欣賞他們的產品,就只想一起堅持下去,不想選擇放棄。
在2019年疫情的時候﹐多了很多香港製造的產品,很多時候大家看慣了大牌子,來來去去都是那兩三個品牌。他們就想為甚麼不創辦香港生產又可以壯大的品牌呢?其實現在很多品牌都已經沒有做了,也退出了,但他們還是堅持這件事,是因為覺得是值得的,起碼可以跟別人說,他們的產品是香港製造,終極目標是希望衝出國際,讓更多人認識這個香港製造的品牌。
策劃:黃允鍶Natalie
攝影:林亦、張志孟、麥志豪
剪接:林亦
編審:黃碧珊
監製:陳慧敏